close
<孩子為什麼總是「講不聽」?>
  身為老師,我常常在思索: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難以完成我們交代的事情?這似乎是無數家長和教育者心中的難題,也是他們不斷嘗試破解的謎題。
  今天,我試著換個角度,從孩子的眼中去看這個問題:如果我是那個孩子,為什麼我無法把事情做好?其實,即便是身為老師、研究生、實習生,甚至仍在父母庇護下成長的我,也時常感到自己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。經過反思,我將這種困境歸納為三個「沒有」:
沒有目標: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,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。
沒有陪伴:儘管內心渴望把事情做好,卻常感到孤單,希望有人能與我並肩作戰。
沒有習慣:這件事只是「你覺得」應該做,並非「我認為」有意義。
  要幫助孩子改變不理想的行為、認真對待每件事,不僅僅依靠外在動機的驅動,還需要強大的內在動機來支撐。外在動機可以透過獎勵、鼓勵和支持來提供,但如何點燃內在的那一把火呢?這時候,「對話」就變得格外重要。
  多與孩子說話,不只是分享一個觀點或一個想法,而是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窗。透過對話,他們不僅能看到世界的美好,也能聽見那些被忽略的聲音。隨著這樣的交流不斷累積,孩子們終會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,並逐漸在心中設立目標。那個目標,或許是實現自己的夢想,或許是幫助他人。
  而在追尋目標的這條道路上,最不可或缺的,便是夥伴的陪伴與支持。夥伴不僅會在成功時與你分享喜悅,更會在失敗時為你鼓勵加油。無論成敗,大家總是在一起向著目標前行。
  最後,習慣的養成,需要源自於心中那個想實現的夢想與目標。在這個過程中,可以引導孩子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,幫助他們每天清晰地了解該做的事情,培養出看見整體、放眼未來的視野,而不僅僅是沉溺於當下。因為一旦只顧眼前,很容易被短暫的情緒或利益牽絆,這樣的情境下,好習慣自然無法穩固。
  當然,世事從來不是非黑即白,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。作為老師,我們所能做的,就是根據每個孩子的特性進行對話和引導。因為只有我們,才是最了解他們的人,也只有生為父母和教師的我們,能成為他們成長路上那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。
2024/10/21 23:06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一塊錢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